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東醫氣機導引第218期電子報 / 練神還虛

 【 編輯小語 】   

練神還虛


編輯部






展讀這一期電子報,各位可能都有一種卡卡的感覺吧?卡在哪?說不上來,但就是卡。


卡,就是不通,文章有點不通,看了等於沒看。讀者會問,那就把它改成通了,讓大家都看得懂吧?


不行!咱們說過很多次了,電子報,就是如實展現我們大家的狀況。通了,自然就通;卡住了,就是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其根本,就是寫作者自己也不太清楚明白。


最近種子班的同學都被「道的周天運轉」追著跑,除了圖示不斷更新,老師上課也會隨機讓同學上台闡述自己的理解。主動的同學固然沒什麼壓力,反正講的不到位,老師會幫忙導正,公開的私授課程,求之不得也!


不過,畢竟大多數同學都覺得頗有壓力——媽呀!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道法自然,跟我有什麼關係啊?就有同學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我還有點感覺,煉神還虛是要怎麼虛啊?」


據說,人之將死,四大分散,如蟬蛻皮、龜脫殼一般極其痛苦,非大修行人不能淡然處之。煉神還虛,要把身體的、神識的「我」化掉,哪可能輕鬆!不過,張老師的訓練就是有辦法讓大家不知不覺就到達了、會了、通了。


所以,煉神還虛,也不用火燒油煎,只要跟上,一定可以。因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能」——就像一個母親會為了孩子「忘我」。人只要還有一絲絲能力想到別人、維護、成全他人,就有了「還虛」的基因。「還虛」就是把自己消融;消融了自己,同時也放大了自己,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


現在還會卡住,本應如此,因為我們「還虛」的本能還沒有完全醒過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之一 】   

轉換眼耳鼻舌身意的期待


鄭雅靜





五蘊形成識的運作

 

每個人有根性、識性和自性。「根性」來自與生俱來的DNA,是未受教育之前的我。「識性」是感官神經綜合區與大腦各部區域的認知,如習慣、感覺。「自性」則是放下根性與識性的感受。練功不能只為身根的養護,還需讓眼耳鼻舌意身意六根同時獲得解脫,因為眼耳鼻舌身五感無時無刻都在投射我們的內心狀態。


「五蘊」是佛教的術語,指色、受、想、行、識五種心的生成。五感各有自身的識,如眼識、耳識,第六感的意是意識,可以分別五感的不同狀態。除了嗅覺之外,其他感官的感覺訊息都會通過丘腦的「受」,再送往大腦去想、運算。如果說「色受想行」如同一面鏡子,所照見之物就叫做「識」。


人腦約有約1,00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的軸突會連接其他神經元的樹突,軸突與樹突一連結就形成突觸,形成神經元網絡。大腦皮質的額葉、枕葉、顳葉和頂葉各部一接收到丘腦轉傳遞的感官訊息後,隨即展開不同的運算,運算結果會賦予不同「識」的意義。比方,額葉影響一個人的辨識、思考、意志、人格。枕葉是視覺功能中樞。顳葉處理影響聽覺、味覺、嗅覺,並能將聲音轉譯成語言的理解。頂葉處理各種感覺訊息、語言功能和空間感受等。各種不同神經元職司不同的功能任務,而且仍持續演化中。


五蘊可說是「色受想行識」的整體運作,形成「識」的運作方法。大腦的「想」主要來自一個人的DNA資料庫,以及五感與外在世界投影的境合。大腦一有意圖,意念生成,作意後就產出了「識」。


比方說,眼根具備了DNA賦予看的功能,眼睛接觸到色境的萬物後,在「所」(「所」是具備該種功能的感官所在,或稱為「能所」)起了覺受。這個過程是眼睛的自性看見了萬物,到丘腦做轉譯處理,抓到「受」之後再到大腦去想、計算這個訊息的意義,然後到各個區塊腦去提取資料,運算彙整成一個結果,叫做「行」。繼而產生一個「識」的答案。



用身感歸納其他識感

 

所以「識」是人的一種認知,從而演繹出各種不同的執著,形成妄心。若一再重複色受想行識的連鎖反應,將會讓「識」的認知更形執著,認知越深,人的執著就越強固。


如果「識」已經成形,就很難將其翦滅,但我們可以通過修練來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要練「不要想」,一直練到「轉識成智」。練無極的動作時不用想——斷想。斷想後,「行」、「識」自然會斷掉,只存在「色」、「受」。此時的「受」是感受。「色受」是眼耳鼻舌的色受在一個空性的心中,叫做「意」;沒有作意的「意」就存在色、受的作用狀態裡。此時的「意」是空心狀態,在意中看見五感的投影,心則在受中。色、受是簡單的看了就好、受了就好,這是本心,也是真意。


所以我們練無極是用第五感的身感來歸納其他的識感,但最終仍由第六感的「意」來做出各種區別和抉擇。轉換關鍵在於回到眼耳鼻舌身的本能覺知,也就是轉換眼耳鼻舌身意的期待,產生當下的感覺。



/



【 練功筆記之二 】   

五感作用力的關鍵


鄭雅靜






換力、換氣與換意


在道的周天循環中有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炁化神、練神還虛,乃至練虛合道、道法自然六個階段,同時也會經歷換力期、換氣期和換意期。鼎、爐概念在此可視為行為論。通過身體做動作,從體神經系統鍛鍊專注到影響腦神經;腦神經系統注視著體神經,指令體神經做出動作讓大腦追逐,繼續練習專注至於極致。


所謂「換」是指轉換,而非取代。「換力期」是空間與肌肉的交換。力量雖在物質性的肉體肌肉,但要鍛鍊力量將其轉換成空間的存在。也就是在肉體上要脫離硬力、蠻力的硬幹,從物質昇華到精神層面,轉換剛強的心性,因為柔弱勝剛強。


再來是「換氣期」。心氣相依,氣就是心,就是人心換道心,要能轉得了念,轉換心態。


最後是「換意期」是將「識」轉成「覺」。意有兩面,一個是識,另一個是覺。覺與識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量,價值在識性,感覺在覺性。我們內心的覺來自意識的轉投影,這是意的「識性」,而非意的「覺」。所以轉識成覺後將有一連串覺的應用:覺察、覺知、覺醒、覺悟等。


 

覺與識決定五感的作用力


人的認知來源是知識,識性來自認知,但認知也需要覺的功能運作。所以「去識性」是希望人不要過於倚賴自我認知的邏輯作用力,因為「識」只分布在大腦的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而「覺」卻遍布全身約60兆個細胞。覺是一種性,一種內心的感受,全身幾乎無所不在。


人有人性,有覺,但要學會控制、平衡覺性的運用。無論是怒恨怨惱煩或苦樂的感覺都是覺性的表徵,它們無法被翦除,但可以轉化。因為我們的大腦同時存在覺與識的邏輯,覺是精神能量,識是物質能量;覺、識相容,互不抵觸。所以,五感作用力的關鍵就在大腦的覺與識的能量。


覺性是指大腦的意在進行神經網絡運作時,接收到身體感覺神經的回饋,透過感覺神經遞質將身體的訊息,如激素經由內分泌腺體回饋到腦下垂腺、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等,進而影響人體。像內臟平滑肌不受意志主導,它們表現緩慢而規律的放鬆或收縮律動,都仰賴它們自己的覺受。


又如身體最重要的對話工具-筋膜,並不受大腦指揮,而依靠機械性受器來反應人體的物理性刺激和空間位移。像位在肌腱相鄰處的高爾基氏察覺動作的刺激;巴氏小體察覺快速度的震動刺激與壓力變化;路氏小體負責接收緩慢而持續的刺激;間質細胞則和自律神經系統連結,接收到溫度與痛覺的刺激。筋膜的不同受器都會主導不同的覺性,筋膜的覺性開發既是五感的身感,由於感覺受器的接收與傳導會經由腦脊髓液,受器訊息則依靠腦神經傳遞,所以也和眼耳鼻舌有所關聯。



處虛是識性轉覺性


我們帶著六根投影到世間,經歷一場人生的識覺大夢。所謂「人心」是意的投影,在認知中推往極限,即為專注。所以,「不用想」不是反對或消除知識,而是去除紛亂的念頭、認知的執著,讓人持續的思考。當萬念集中成一念時,思考就是專注,唯有專注於一的思考到成為本能,出現覺性,並以此護衛我們全身所有的覺性。到最後,連思考都需摒棄,專注到大腦空掉,人才能處虛。


「處虛」是識性轉覺性的過程,虛在想法,虛在處於任何撞擊點或發生的當下,自己的當下是氣平而順,靜而定。我們通過無極的動作來自身體內在的虛空的醞釀。過程中,身體放鬆、大腦不用想,動作在持續變動中跟著感覺走,依規矩而擺脫規矩,在有形中化為無形,由內在產生外在,外形是在恰恰好、剛剛好的落點上。然而,每個動作都有力學的軌跡,手掌、手肘都有擺盪的空間,每一招都在鬆柔中留下準備反擊的餘地。因為身體全身遍布覺性,每一個動作都會有感覺,只要能夠跳脫背誦式的動作記憶,不受大腦的認知-識性所控制,就能通過身體整合其他感覺的覺受,演繹出不同的共振頻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守住內心而不執於識想


文稿彙整/賴鈺晶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守心不出,能知天下事

 

「不出戶」指人的內心而言,「戶」是心門、心房,一個人的心不能如野馬般外放,心猿意馬,難以安定。此處延續道德經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下有道」,是指人生有規劃、有目標的人,猶如好馬不用在外奔跑,只要在家裡耕田,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天下無道」,是說假如內心無道,猶如會打戰、有能力的馬,每天在外狂奔,衝鋒陷陣,生活忙碌到最後只能在荒郊野外產下小馬。因為內心盲目的人,往往執著於現實,為現實所操弄而終日奔忙,沒有真正清醒的自我。這就是「其心在戶外」——在身體之外。故「不出戶,知天下」,一個人只要內心能守住自己,守護其心,洞見其明,深諳身體的一切機制作用,也知道自己與生活之間的一切關係,對外界的一切變化,內心很清楚,這就是「不出戶而知天下」。所以一個人要自己本身去修練、去面對,而不是把外面的世界當作第一順位去搶奪,否則就迷失在這些追逐中,自己不見了,丟了自己,握住的都是帶不走、一場空的東西。

 


不以識想,天機始明現

 

「不窺牖」,「牖」是窗戶,從窗戶開的小縫去看外面廣大的世界,這是「窺」,想用小縫來看天的道理、天的旨意,是看不到天道的,只能看到狹隘的天空。這樣的看法如獐頭鼠目、躡手躡腳、格局很小,代表一個人的執著。換言之,一個人帶著想法與執著看天道、看萬物,所看到的都是自己大腦中的認知觀念,並沒有看到萬物本身,看不到天機,這就是「窺牖」。所以「不窺牖,見天道」,就是不要用自己的執著去看、去聽,自然就能夠看到天下萬物的一切道理。「見」就是現,不見可欲,不自見,故明。「明」就是知道所有一切的定義。不要用自己的觀念去界定應該要怎樣;要知認為什麼是合理,其實就已經不合理了。所有的發生都是必須的,不要有做人的的原則、做人的道理。所以不要去創造自己的法則、自己的認為,那樣天道就離你很遠,因為你自己就在當天道。



不為識迷,以覺探根源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事物的根本很簡單,而大腦想太多,就是「其出彌遠」,所以一個人的內心走得愈遠,能感受的就愈少;在知識氾濫的世界裏,愈往知識裏鑽,愈模糊迷惘,愈看不清楚,所知越少。大腦胡思亂想,想太多,離根本愈遠。練功亦然,回到自己內在才重要,不是往外建構自己的樣子,要往內探索根源的變化與價值。


 

守心戶不遠行,去名牖不自見,成為超越有為的行者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聖人」是指正在修行的人,一個永遠往好的地方努力的人,不是努力變成大家認為的好人,不是演一個別人心目中的我,是到達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一個好人要能夠為自己好,且能夠讓好的自己可以去幫別人。「不行而知」,聖人不必有為,更不會往外追求太多而讓心走得太遠。不為虛榮、慾望而忙碌,就是「不出戶」,內心可以穩穩地守住自己,不會慌亂。「不見而名」,不會動用想法觀念去明白什麼,「見」就是自以為是。「不自見故明」,不會自以爲是,卻能知道一切的存在,這就是「名」。「名可名,非常名」,「名」後面的「可名」就是「見」,也就是被某種觀念定義、綁架了你。沒有自己的想法,反而聽得清楚,能看到物質真正的定義及世界的真相。


聖人不自現,不會表現出自己的聰明,不用自己的聰明,才能看見萬物的道理。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有做過什麼?上帝有做過什麼?四季不斷的更迭,天地沒有任何作為,但四季依時變化,萬物自然生長。道不用做什麼,就叫「無為而成」。前面一章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常足」就是本自俱足,「知足之足」就是本然俱在,不欠不餘,圓滿自在。人不需要追求什麼,一切都已俱存於生命之中。



練功與為人的心態在於守住內心而不執著於識的想法

 

總而言之,老子告訴我們,怎樣能夠知天下、見天道?首先就是心不外放,不盲目追求;回到內心,讓自己強大。當一切都可以,就做到了。其次就是放開自己的執著,打破自己的生活慣性,這就擺脫煩惱的命運。煩惱不只是身體的問題,還有外來的無常,只有把自己的模式打破,讓無常找不到你;不是改名字,是改掉自己的動能。當上帝不認識你,苦就滅了。


老子所言很具體,以上指出行者的心態:練功的心態,與做人的心態。要進入生活,擺脫種種糾纏,深入到神識裡去。在練功時,不行而知,單純掌握根源:就以腕肘肩的鬆身為例,從旋腕開始,腕怎麼帶動全身?腕帶動肘,再由肘帶動全身;肘帶動肩,肩帶動全身,全身無所不到。以此再變化出無極,這裡面一步一步的邏輯,了然而知,可不是一套拳變化再變化。故「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一個人一生來是學生命的動能,要成長的是可以帶著走的,下輩子還可以用的東西。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因禍得福 珍惜因緣 創造造化


​李秀娥






因緣和合


一切是因緣和合,張老師因車禍引發椎孔狹窄的劇痛,當所有醫生宣布只有風險未定的手術一條路,老師選擇以自身疼痛為教材,拿出多年所學的導引按蹻,整脊推拿的各種本事,帶著我們接觸治療學。只要你願意學習,都能從中挖寶,也見證老師以身體疼痛創造學習園地的造化。在這人心惟危的社會中,老師用心傳燈之情,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因禍得福、自助助人


我因為跌倒髖關節受傷開刀,幸運地搭上治療的便車,雖然很多同學礙於我的傷口,不敢動手幫我治療,但還是有幾位膽大心細的夥伴,避開手術部位紓解我的疼痛,讓我倍感溫暖。我也聽從老師指示,在患處附近順著肌理,推開氣滯的結節,很欣慰年後力道開始慢慢恢復,也把握機會出手練習,耄耋之年還能夠利用所學自助助人,這是我受傷後始料未及的。



敏銳覺受力,對患者感同身受


治療學必須培養敏銳的覺受力,才能面對患者複雜的身心狀況。醫者父母心,醫生如果誠懇看病、病人相信醫生,病情就好了一半,就能事半功倍,產生更大的作用力。治療時必須從患者身上的痛去了解這個人,針對痛改變他。疼痛的原因來自各個部位,譬如有的深層疼痛來自骨盆底肌,靠近鼠蹊的私密敏感處,除了悉心告知外,也要採取隔著毛巾或適當遮蓋的方式治療,讓患者有安全感。治療手法固然重要,但能夠對患者感同身受而體貼,所產生的療癒效果,有時更勝於手法。

 


找到疼痛關鍵


人是神經構成的,出現問題時不是痛就是痠,不然就是保持平衡的問題,治療的人,要非常了解成因,找出問題所在。以頸部治療來說,鬆就是爽,緊就是痛,所以怎麼找出鬆緊部位,並出手讓緊的地方放鬆,讓鬆的地方爽,就能產生療效。治療最重要的是敢出手,疼痛的原因來自各個部位,疼痛的地方有拮抗,會再產生另一個併發痛點,要梳理結構及系統關聯性,釐清如何誘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再者,對於骨骼結構空間要很淸楚,各個肌肉的起點、終點、有幾個接頭也很重要,它關係著不同的力學,借力使力,就會產生不同角度的牽引力,一定要找到關鍵是什麼,而不是盲目按摩。



五感清明,精準傳達訊息


學治療是訓練觸感的覺性,也會帶動我們其餘感官的靈敏度,治療者五感都要清明,要像修行一樣明明白白。身體跟身體本身有感情,所有的治療在接觸的剎那都是表達訊息,除了眼睛和嘴巴,再來就是手,手是可以傳達訊息的,每個疼痛點關鍵是哪幾條肌肉,要熟悉到形成本能,手法輕重也要因爲部位、肌肉深淺、厚薄而不同。手跟意念一定要同步,因為你有的不是想法,而是必須全然相信,每一根手指所到達的範圍產生的結果。手撥的力量,要分毫不差,手的觸感要練出來,要精準才能傳達訊息,手上的感覺要傳遞給對方,讓對方接收到你的感覺,才會有實質的效果。



珍惜因緣、創造造化


如果練功的百日築基是練一輩子,那麼治療學也非要百日築基不可,都要經年累月鍥而不捨的練習,練感覺、練精準、練身體、練心、練大腦,練五感,缺一不可。治療學是要創造造化,造化是治療學最大的探索和期待,造化就是因緣,我因跌倒受傷而參與治療學學習,這個緣讓我有機會重新造化自己,也期許自己持續這股動能,帶給他人變好的觀念,給出覺的造化。



/



    【 專欄三  股海人生逍遙遊 】   

​桂林仔的卡通錶


蔡育展






前幾天看了阮經天主演的《周處除三害》,近期的台灣電影佳作,情感張力都拉得剛好不會太過。劇中最搶眼的一個道具應該就是桂林仔阿嬤留下來的那一隻粉紅色小豬卡通錶,看得我也想去買一隻來戴!


前兩次主題聊到百達翡麗,講到以氣化質,那誰來決定有形物質的氣長什麼樣子,要化成什麼質?像電影中尊者告訴你什麼是對的?老天爺決定氣是什麼樣子?還是你自己?這些是問句喔,答案都自己決定。


回到這部電影,換個場景,如果有人拿一隻百達翡麗三問錶,要跟陳桂林換手上那隻粉紅卡通錶,你們覺得陳桂林會不會換?三問錶欸!有錢還要有關係有時間排隊才能戴得上,一隻300元卡通錶怎麼比?你不是陳桂林,你會換他不一定會換!正常人擁有百達翡麗代表一種身分、品味,陳桂林一個被通緝的槍擊要犯,靠著阿嬤留下來的錶才能讓他有一種活過、被在乎過的感覺。身分?品味?用不上。百達翡麗與卡通錶對比似乎是光譜的兩端,然而在各自的位階產生有效、長養的作用。


人是這樣活著的,有一個思維出現,透過物質的創造,產生五感、產生體驗後讓思維成為一種存在,而非只是概念、形式而已。在經過體驗後,在那種存在後,思維會更前進,才能創造新的物質、新的體驗與存在,再去創造新的思維,生命因此更豐富。這種模式超越高下、好壞,不是一個去此取彼,停留在某一極點的模式。如果只看到百達翡麗,只能感受到精緻極致,這時候還能感受到一隻300元卡通錶背後的情分嗎?百達翡麗是條件下的產物,以一般人的認知來說要積幾輩子的福德才能戴得到,三問錶戴了會不會有煩惱?陳桂林大概以前造孽這輩子成了亡命之徒,跑路過程中錢就是個工具,談不上享受,這時候反而情這個字感受特別深刻。但是要說戴百達翡麗的人煩惱多,還是陳桂林的煩惱多,這還真的難講!有錢但是扛不住的人可能煩惱多些,選擇多了不知道怎麼辦。一個人只能決定要因為癌症而死,還是被槍決而死,煩惱更多?更少?福德還是造孽?


一個物質要產生什麼樣的氣與質,什麼樣的情感與思維,有一個絕對標準在,或是因緣和合下的結果,有看過《周處除三害》的人可以把百達翡麗跟陳桂林疊起來,自己去感受一下過程中內在的發生。字面上去解釋處虛、不二,容易進入各自表述的詭辯。在生活中的許多發生,如果先如實的去感知、體驗,暫時不要因為對錯高下否定某些發生,那會是什麼場景?來去相因成中道義。看到自己、別人的處境時會不會有會心的一笑呢?有了這些內在過程,回頭來看貴賤、漲跌、盈虧,會有一種不同的視野,台積電一股800貴不貴?也貴也便宜,都好,本來就這樣。是不是泡沫?沒那麼重要,你如果參與了台積電的這些發生,要體驗到什麼、要超越什麼思維?

 

沒看過《周處除三害》的人怎麼辦?現在Netflix上面還有,趕快去看。如果連Netflix都沒有怎麼辦?找朋友、同學有Netflix帳號的人,約個時間一起看,人多比較好看!



/



【 專欄四  導引采風錄 】   

泰然自若,寧靜致遠

- 呂麗卿


​黃坤瑛






最近日早班多了一位新同學呂麗卿,她是四晚班長,因工作繁忙缺課,偶而來日早補課,沒想到正式成為日早班一員,因她女兒大學畢業,才剛出國留學,周末多出時間不用照顧她。女兒是老天賜她度過人生低潮期的最佳禮物,那時她面臨喪兄的悲痛,當下感到非常無助,女兒出生分散她悲傷的注意力,自小女兒跟她很親,幾乎未曾一天離開家裡,現不在身邊,聽從其她同學建議,趁空巢期多上些課,不僅可以精進功法,還可避免周末沒事胡思亂想!



富邦東醫氣機導引


民國94年左右,呂麗卿的同事看到張老師在中國時報的專欄文章,邀請他至公司演講,當下覺得張老師講得很精采,就徵詢可否至富邦產險開班授課。她是迷迷糊糊中被同事找去湊人數,但因當時就在公司上課,下班不必舟車勞頓趕去練功,又可跟同事多些別於公事的互動,她也好奇這套功法與瑜珈或太極的異同,加上張老師對他們要求沒那麼高,上課幽默風趣,感覺輕鬆又紓壓。因為她的投入,她後來在公司成立氣機導引社團,偶爾辦講座,每年向公司申請社團經費補助等。她曾買過張老師特製的「東醫傷痛膏」作為年度贈禮,實用又大方。社團活躍時,連他們集團總裁夫人也是富邦氣機導引社社員!


只可惜這個班持續7-8年後,公司場地改為辦公室,同學各自轉戰會館各班,剛開始還有7-8位同事一起轉到會館,後來只剩她跟柯紳美持續至今。



持續及漸進的作用力


呂麗卿從小就是體育健將,學校賽跑及游泳選手,原來體質就不錯,練功後更加健康,除了定期洗牙,沒用過健保卡,看起來也比其他同齢同事或朋友年輕。身為公司會計部門主管及產險公會財會委員會主委,雖然工作很忙,她會儘量找時間積極參與會館的課程及活動。她說張老師的教學其實是很有系統,並且循序漸進,一步步帶領我們往「道的周天運轉」方向前進,可能當下不一定清楚明白或覺得有收穫,但時間久了,會逐漸感受到那股作用力的發酵!


她舉例如長期聽張老師針對「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心識作用力的心法,面對外在紛擾的環境,工作或家庭的壓力,比較能夠找到方法讓內心平靜,情緒穩定,再也不會動不動就對同事發飆或跟老板耍帥說:「老娘不幹了!」


她擔任產險公會財會委員主任委員,要溝通協調主管單位及同業等不同單位,通常各有各的堅持及立場!練功及心法聽久了,無形中,她的心理空間變大、容忍度變高,溝通協調能力、EQ及工作態度持續增進,常能圓融解決各式問題!另外,看問題或處理危機的維度也提升了,比較能從前因後果及長期影響層面分析,不再急功近利或事不關己!她舉例如去年公司因防疫險鉅額虧損,她就不會想反正是公司又不是她的錢,她會進一步去想,這事件對公司財務及資金周轉的長期影響,提前部署規劃因應方案,並取得董事會支持!



無感及五感開發


呂麗卿形容自己是感覺比較遲鈍的人,早在民國95年就開始接觸沉香,當時一起練功的同事跟她分享戴上沉香可以讓心情愉悅,她開始感到好奇,雖她只能聞到沉香的香味而非作用力,她卻眼光獨到挑了二塊極品,一塊像護身符般隨身戴著,哪天沒戴會覺得怪怪的,像是少了什麼;另一塊比較大,不方便隨身攜帶又怕弄丟,她放置在辦公室,除了造福同事,無形中沉香的作用力也慢慢改變了辦公室的氛圍。她很開心張老師在多年後開始上「識香課」,除了在識的層面,對沉香的種類及香味等有更多認識;在覺的層面,慢慢學習開發鼻根及統整自己的五感,期許哪天可以同張老師般,除了香味還可聞到沉香的時空作用力!


她說上課時她不記筆記,很專注聽張老師講課及當下對自己產生的作用力,記住那個感覺但非內容,如何應用在其他工作或生活層面,讓自己少點「我認為」,一切的發生平常心看待!



 愚公移山的練功精神


在這求新求快的時空環境,大家變得沒有耐性去慢火煎熬!呂麗卿給入門班學員的建議是,不要一開始練功就從識的層面來看我們在學什麼,或跟其他運動或功法比較,光靠一次或半年的練功體驗,很難感受到氣機導引的好處,至少給自己三年時間練好「百日築基」的基本功法,練功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時間久了自會感覺到「身心靈」整體提升之奇妙,不然怎會有這麼多種子班學員跟張老師一學就是十幾二十年呢!


平常在家除了無極,之前比較常練凌波微步。練功久了,除了記住動作,呂麗卿期許自己更精進,能將張老師「道的周天運轉」融會貫通,內化到無極的動作,產生內勁,並可以去掉自己的死樣子!





採訪後記


開心這次有機會訪問呂麗卿,之前對她的認識是她很能掌握股市脈動,是張老師的理財顧問之一。或許是機緣未到,呂麗卿雖有帶兩個孩子參加過三天二夜研習活動,他們的識性還是比較能接受其他快速且耗能的運動。但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她老公或在羅東的爸媽,平時若有朋友筋骨疼痛或身體有問題,她回羅東老家時,都要她指導那些朋友幾招動作,看是否可以舒緩筋骨或保養身體,可見家人還是頗為認同她在氣機導引的學習成效!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東醫氣機導引第217期電子報 / 覺性與識性的對決

 【 編輯小語 】   

覺性與識性的對決


編輯部






中研院院士、史學家許倬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現在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活著的意義。」


這幾天北投高中生霸凌老師的影片四處瘋傳,關於「教育失敗」的種種感慨,又在各種社交媒體上此起彼落。


其實,說來說去,不管是教育還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病灶都在「人找不到意義」。於是,就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看似繁華鼎盛的世界,隨時可能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然而,意義,不又是一個可以讓人鍥而不捨、忘勞忘死的目標、想望、價值感的追求?


多年前,筆者曾致力推動所謂的「經典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從小學教育開始,以「覺性」的啟發,駕馭「識性」的發展。用貫通各學科領域的自編教材實驗過小學六個年級的王修亮老師說:「每個孩子都帶得起來!」因為,「識性」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當工具,而「覺性」教育,是引導人時時自問「我是誰」、「我怎麼了」?


當每個人都能時時自問「我是誰」、「我怎麼了」?意義,自然浮現,並且,本自俱足的「自性」會引領著我們,以「覺性」為燈,一步一步往下深探。同時,一旦覺性展開,物質世界「用」的需求,也會與時俱進、左右逢源。


張老師最近揭示的「氣機導引學習系統」(道的周天循環),其實就是覺性與識性的對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必然要面對的抉擇。多年來,我們用自己的身體,一起走在一個大時代的關鍵隘口上,大山大水在前,幸哉!幸哉!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歡聚一堂 】   

熱鬧走春,潛心向道


朱芮瑩





年初三到老師家走春那天,幾位同學相約先到八德會館參加「五感人間」的香會。看到張老師的小孫女張相容睡得香甜,完全沒被我們這群七嘴八舌的姨婆吵到,圓圓的臉蛋有大將之風的沉穩,超級可愛。「五感人間」主持人張尊堡和倪暐婷夫婦很有心,自己設計了小吊飾,作為每位訪客的新春贈禮;又點上一炷他們親自製作、至少可以點四小時的手工香,這份心意讓每一位來賓都感到很溫馨。




之後我們一大群人陸陸續續抵達老師家。老師家的客廳如同可納須彌於芥子般,好像再多人也裝得下。大家各自把帶來的點心、水果、肉乾等等一起共享,牛B爐點著沉香,整個空間籠罩在沉香的能量中,熱鬧的氛圍裡也有種寧靜的感受。還有女兒紅、58度高粱浸泡的沉香酒,以及無限暢飲的沉香水。另外今年最特別的是老師教大家抽雪茄烟,以及洪淑敏、蔡靜慧和高袖桐的揮毫助興。我們還品了三種老茶,第一種是1968年的烏龍茶,第二種是1962年的鐵觀音,第三種是30年的高山烏龍茶。這三種老茶的味道及口感都不太一樣,一樣的是喝完之後頭腦清醒、胃腸舒暢。





在品茶的過程中,老師提到上丹田的修練進程,要透過五感覺性的加強,在五感中得到那個物質形而上的悟,也就是要格物致知,不斷的悟,悟的層次也會隨著覺性的擴大不斷提升。眼睛練的是專注,凡事能看到關鍵,耳朵練的是定力,要能聽到真正的苦難,鼻子練境界、練格局,嘴巴舌頭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對內,一個是對外。吃進肚子的是對內,跟鼻子一起合作把味道時空統一;對外是可以清楚的表達,讓人可以得智慧。身體是練空間,練無極時造一個好的境,把五感的覺,納入身體空間裡燒煉,煉出「靜」這個丹藥,然後可以安住在人身(練精化氣),安住在人心(練炁化神),安住在大腦(練神還虛),安住在這裡,在這裡可以清楚的想,整體結構的想,最後由覺產出覺識,也就是靈覺力,一次又一次的加深覺性的復活,不斷的擴大覺性,擴大到一切本自俱足,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


老師無時無刻都在無形之中潛移默化、以身說法教導我們,我們這一群學生是祖上積德非常有福報的人,謝謝老師也謝謝諸位同修道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 】   

以身體為道場的修煉機緣

 

朱芮瑩






每一次練無極功法,就是以身體為道場,像作法一樣,從入定開始,大腦不要想,收視返聽,把眼、耳、鼻、舌、身通通定在當下,眼覺耳覺鼻覺舌覺的能量連接覺知在身根的空裡,用沉香的作用力創造一個好的「境」,用身根的「空」來納這個感受的「境」,燒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參數,用這個好的境產生的龐大能量,去改變日常生活中的參數,把那時被感覺的感覺而形成的「死樣子」,在這個境裡化掉,燒煉出「靜」,安住在這個靜中,讓一切的「境」都化掉了,境空了,最後道法自然。一次又一次的燒煉,一次又一次的純化,一次又一次的提升維度,直到迥脫根塵,一靈獨燿。


張良維老師拿好香給學生聞,拿好茶給學生喝,用最好的造化之物、造化之術來訓練學生的五感,把每位學生都當成未來的佛在供養,想方設法留好香在人間,讓我們親身經歷感受,一個人——張良維老師活著所示現的一切——原來真的可以這樣活著。

 

老師的教誨,點點滴滴都是無私的愛,我感受到的是無比的溫暖,即使是斥責的言語,我也能感受到一種被包覆的慈愛,這感受深深寫入我的阿賴耶識裡,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永保初心,道心不退,把老師這份無私的愛傳播出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如何才能「常足」?



文稿彙整/李明






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只要天下有道,良馬就不需要在外奔跑,可以留在自家耕田拖柴。人只要有道,慌亂散漫的心都會回到內在。好好在這裡練氣機導引,做做家裡的事,這就足夠了。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身體假如沒有道,每天在外面跑,心散亂如野馬,沒有隨時覺察自己的當下,做的事對身心靈都沒有累積性,只是消耗體能、滿足慾望。


 

「禍莫大於不知足」


何謂不知足?就是戎馬生於郊,每天在外面跑。我們只要長根就好,安定在自我之中,不需往前往外擴展。不知足就心猿意馬,沒有在自己的覺察當下,沒有什麼災難比這更大的了。



「咎莫大於欲得」


災難因何而起?因爲心猿意馬,什麼都想要。練氣機導引就好好一門深入,絶對够用,不要再去沾惹一些小道,規規矩矩、盡心盡力去學。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道自己已經全然圓滿,身心靈都具備,只要在這裡好好灌溉就好,不用跑到身體外面去經營。「常」是所有一切的圓滿,具備了無限圓滿,知足於自身叫「常足」。你覺得自己本身就已俱足,就不需要追求虛榮了。


你不可能知足,除非你常足,圓滿了自己,知道自己全然的有了,不需要再去追求。身心靈統一,建構自身的真正的圓滿,才能成為常足之人。


怎麼樣才能真正的俱足呢?那必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你高中、大學一路考試而來,修過什麼學分,拿到什麼文憑,這些不代表你真正有一種高度。如果身上有道了,你的成就已在自己的神魂血脈裡,就不需要那張文憑。就是因為你沒有俱足的能力,對自己沒有把握,所以才努力去追求學歷。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用的是一種寓言手法,後來的莊子就更加擅長。一般人常喜歡莊子,因為讀起來有趣,而且文字優雅,種種比喻讓人回味。相較之下,老子這裡用「馬」的比喻就沒那麼生動有趣。莊子雖同被歸為道家,但他卻用另外一種樣子詮釋「道」。

 

莊子講了很多詭譎的神話,老子卻沒有一句神話。老子樸實、不浪漫,但充滿「虛」的力量。我是先讀莊子後讀老子,因為怕老子五千言那麼短,會比較看不懂。結果讀了老子,才知道老子是多麼內斂而老練,用五千言說「道」,用不同的角度,讓你真正知道「道」全面、立體的存在,而不是如瞎子摸象,讓你從單一面向切入。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治療學的柔性動能


楊慧敏





張老師從112年4月間開始傳授治療學,為大家注入活水,藉以啟動學習的熱情、活力,透過治療學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同學們透過參與治療學,讓生活中注入新的因子,保持生生不息的學習動能,如張老師上課提到:「學習,不是一直去了解是怎麼回事,學習本身比學會什麼更重要。因為當你學習什麼,學習而對、而會,那比學會什麼更重要。每一次學會,都代表一次你放空了事情,空掉,才裝得了東西。」首先要把過去雜亂無系統的舊有認知放掉,空出自己,才能納進新的治療思維。在學習過程中以受治療者肌骨筋的結構走向、拮抗、沾黏,生活習性及人生歷程等身心靈形成整體判斷、練習施予治療。張老師提醒:「治療的學習,不是技術,是為了徹底了解因和果,從疼痛接觸裡不斷去尋找因果,不斷在大腦運作中,透過治療的過程建立因果邏輯。這樣的邏輯會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被訓練,看事情就會改變」、「學習是用一種方法來練習自己一種邏輯、一種心態」,雖然學的是治療,但卻是藉以格物致知,最終是看見自己。


 

活躍五感,找到卡住點


開春後張老師給同學們兩個字:「卡住」,要大家不要被卡住了,治療的目的就在對治卡住,首先要找到卡住所在,再加以解鎖。在學習治療判斷個案時,眼耳鼻舌身的五感都要到位,用眼觀察受治療者的精氣神,看出整體結構的失衡走向;以耳朵聽出話裡表達的內容及隱含真意;透過鼻子的嗅覺感知整體狀態,找到異常點;舌頭問出關鍵;用身體,尤其是手的觸覺如同探測器,去明白鬆緊、發炎、沾黏、氣結等問題所在,以五感全然投入,找出卡住的癥結,後續再據之以究源因果,找出對治的方法。


 

治療學的維度思考


以往對於治療學認知停留在物理治療、復健、推拿、針灸、整骨等理療方法,著重點多在於肢體治療,張老師的治療課則完全跳脫術的格局,提升至道的層次,對身體結構骨肌筋的瞭解是基本基礎,治療手法、工具的使用都只是百日築基,將治療學帶入身心靈三丹田的整合觀,回到道的周天循環,學習到治療就是施以造化,導入改變契機。張老師在治療案例時,示範對個案的判斷要具系統思考,觀察整體結構。多數的治療在於放鬆,減低壓迫,之後就由身體自己復原;有些甚至是給出一句話,就讓受治療者心情得到同理而鬆開僵硬。另外,還須觀察患者的問題成因,施以生活習性或動作慣性修正,或開出後續要做什麼動作才能改善的具體處方。重要的是引動受治療者朝好轉的方向改變,讓治療者身心靈回歸自然之道。



專注且柔,具精準度及一致性

 

張老師曾提到治療是不見血的開刀,主要將僵硬組織活化,大腦想什麼,手要能做出來,要具精準度及一致性,專注如同麻將自摸,不看而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透過練習的過程裡,體會到手就是傳達訊息的導體,與受治療者間就如同在對練,要有同理心感同身受,要能傳達出柔而有穿透力的作用力,才能讓被治療者不緊張對抗,在安定中有受到照顧的溫暖,就能收到療癒的效果。


很幸運透過參與治療課,擁有一個可以與人互動的語言,且對人有幫助。張老師不但傳授治療的哲學,還以身試法當個案讓我們練習治療之術。期許如張老師所說,能夠持續在這軌道上真正產生柔性動能,變成生命的本能態度,享受學習本身的快樂。



/



【 專欄三  圖靈集 】   

卡住 


​阿充





禪宗有所謂的參話頭,往往只要靠住一個話頭,起疑情,參到底,就可以開悟,可以了脫生死。2024年張老師給大家的話頭是「卡住」,我覺得「參卡住」就像是一把解剖刀,從「卡住」這個角度切下去,剖開生命的真相。如果生命的真相像是個球體,這個球體是由無數的剖面所構成的,當你參透了,無論哪一個話頭切出來的剖面都不離真相。最近張老師提出了「氣機導引學習系統」(道的周天循環)這個大架構,我們就藉著參「卡住」這個話頭,一刀切下去,看清楚道的周天循環這個真相。



哪裡卡住了?


你的身體卡卡嗎?你的心裡卡卡嗎?你的腦袋卡卡嗎?我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卡住了怎麼辦?卡住了得自己解,往內找,不能往外找,自己的生命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卡住了如何解?先要知道卡在哪裡。身體卡住了,心裡一定不舒服,腦袋也一定會出動解決心裡的不舒服;反之,腦袋打結了,心裡一定不是滋味,身體也就不順暢了。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也說不清了,身、心、靈之間的互動盤根錯節,是同步的,也是一體的。就是因為這麼複雜,所以我們得分階段來練習如何「不卡住」,這也就形成了我們氣機導引的學習系統。



以身體為爐,以大腦為鼎


一開始,我們在動作過程中,藉由觀察身體動到的部位,來訓練大腦的專注力,同時,藉由大腦的專注力,來發現身體哪個部位「卡住」了,「卡住」了就要放鬆,要疏通。功夫如果有層次之差別,在於觀察部位之粗細,粗如九大關節,細如細胞,這由大而小的過程就叫「練精化氣」;從大空間練到小空間,關節不卡了,肌肉、肌腱、韌帶不卡了,筋膜不卡了,組織間隙不卡了,把身體的大小通道通通打通。 動作不流暢也叫做「卡住」了,當我們發現身體這個小宇宙有著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這些真相後,身體依序而動,自然的動,動作也不再是罣礙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移爐換鼎,進入下一階段了。



以心為爐,以大腦為鼎


這裡的心指的是情緒,一種莫名的,不是意識可以控制的,如果可以說清楚的就不叫情緒了。這個過程就是要搞清楚情緒怎麼來的,搞清楚了,解決了,情緒就走了。誰要負責搞清楚?大腦要負責搞清楚。誰要負責解決?大腦要負責解決。所以從頭到尾,情緒都只是大腦想法的投影,或可說是一種副產物。很少人能夠說開心就開心,說生氣就生氣,因為情緒是內分泌的總和,是自律神經控制的,既然是自律神經,就不是我們意識能夠控制的。我們練功可以間接地影響自律神經,以及了解情緒的源頭其實是大腦的價值觀。這個過程訓練的方法就是觀心波,或是說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自己的情緒波動,找到情緒波動的源頭,理清楚到底是什麼事讓你「卡住」,看到自己的「無明」,然後明白不值得為這樣的事不爽。這個階段叫做「練炁化神」,藉由觀察心裡的波動來清理你的大腦,慢慢地遠離是非黑白對錯,大腦不再被對立所困,沒有事情可以「卡」你了,心裡就自然平靜了。我們接著要移鼎換爐了。


 

以身體為爐,以心為鼎


在上一個階段,我們已經把大腦清理乾淨了,不會形成干擾了,我們就可以請大腦暫時退位休息。眼耳鼻舌身五根都還是在運作,只是我們要改變一下運作的方式,過去看到、聽到、聞到、吃到、碰到的東西,我們都習慣拿到大腦裡去比對一下,再決定怎麼反應,現在不用麻煩了,因為大腦休息了,我們要直接反應,這叫五根的自性,當下這五根自性的總和,會匯聚成一種統合的感覺,我們就是在訓練這種感覺。這個過程就叫做「練神還虛」,進入一個「虛」的境界,開發五感,也就是五根的覺性,又叫做真意。這種覺性是創造力的種子,能夠喚醒大腦做最乾淨、最有效率的運作,我們不是要把大腦練到槁木死灰,而是要讓大腦清明地在生活中運用。道德經上說:「靜為燥君」,覺性是靜的,識性是燥動的,就好像站在平靜的波上,才能觀察到浪的動靜,有了覺性才能好好地運用識性。


以上談的其實就是人身、人心、人腦的訓練,千萬不要被「鼎」、「爐」這些道家語言給嚇到了。這些訓練之間不存在什麼次第關係,但是有維度之別,也就是人腦可以解決人心的問題,人心可以解決人身的問題,但是人身無法解決人心和人腦的問題。你厲害的話,直接把人腦搞定也就通通搞定了,但通常沒那麼簡單,得一關一關地訓練。氣機導引的學習系統還有三個更高的維度,一方面受限於篇幅,二方面自己也缺乏深刻的體認,實在不容易說清楚,今天就先不細談了,原則上就是先「虛」了,才能超越「人」的範疇,得到天地的造化。至於如何接通天地的能量?想得到天地的造化,也得先「不卡住」,只是不再是物質性的「不卡住」,而是與天地間連接頻道的「不卡住」。或許我們可以轉換到「頻率」這個領域來觀察說明,很多事情就更清楚了,事實上,現今許多科技的應用就是運用這樣的轉換。


「參」是一種往內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覺性的訓練,因為材料只在自己身上,不是去外面找資料庫。「參」就像是格物致知,把事情參得透徹了,自然看到事情背後的真相,而真相就存在覺性之中,因為覺性就是追根究柢之後找到的源頭。有價值的生命就是從「卡住」到「不卡住」的過程,因為這樣才舒暢,也是生命自然的趨向。當你一路地過關斬將,將「卡住」的識性一一排除,最後就會見到你的本來面目。



/



【  專欄四  觀.行.錄 】   


At the Moment.    

At the Present. 

當下


  

Richard Moh 莫仁維

Bob Chang 張尊堡






When we go to a meeting or an event, we should ask ourselves, are we there?  Is our mind there, is our heart there?  Are we focused at the task on hand, the people there and 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Do we know how we feel during that moment in time?  Are our ears open to listen to others, are our eyes focused on the task, is our mind not giving any presumptions and are observing the event or the task on hand?  Or are we reminiscing the past and dreaming about the future and forgot the task on hand?Or are we engrossed with our own reactions to the task on hand and blinded by our own reactions and forgot to look at the task or event in a fair manner?



Are we there at the moment?Are we there at the present [當下]?


I have often hear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at the moment[當下].  But for a long time, I did 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behind [at the moment 當下].  It was not until one of the practices more than decade ago that I suddenly had a sudden revelation [頓悟], catching a glimpse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at the moment 當下].  I was so engrossed in the movements (focused on the feeling of the movements without thinking and with minimal presumptions) that I was not aware of time.  It was [at the moment], that I realize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aoyin practices happens only by doing and experiencing at the moment.  It is only at that moment, will you be able to feel, understand and learn.  And it is only at the moment can we make any changes and improve.  At the end of the movements, a feeling of revelation shone on me and I felt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 even though I know it was only the beginning of the path of understanding [at the moment].   


Below is a collection of excerpts of the teachings of [at the moment當下] over the past 20 years in the classes I went.  I took the liberty to simplify them into short phrases with minimal modifications and changes in sequences.  It is my wish to have the teachings of [at the moment] recorded and inspire those who are walk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However, words alone are limited in guiding the path.  The best practice of understanding and walk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is through constant participation, doing, feel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Realization of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there is no past, and there is no futur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re all [at the moment]

It is [at the moment] that we observe and practice self-awareness

We observe and practice self-awareness with an unperturbed and calm attitude

It is [at the moment] that we adapt and react with positivity and completeness (圓滿yuánmǎn)



[At the Moment] Awareness


There is no past or future [at the presen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s all [at the present]

[At the present] thoughts drift and pass like clouds

The body condi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past

Only the [heart] is [at the present]

Observe the space created by your mind [at the moment]

Observe the space created by your heart [at the moment]

And be aware of your physical condition and its space [at the moment]

Observe and be self-aware of where you are [at the moment]


 

Living [at the moments]


Enjoy the experiences of the [at the moments] with courage and fortitude

[At the moment] we take actions and evolve

Capturing opportunities is seizing the moments

The timing of the moments and opportunities are most rare and valuable

Tim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timing


The moments ar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grow and change

Living [at the moments] is knowing how to live

Being [at the moment] is to live

Living is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is contemplation plus action

[At the moment] there is no time

[At the moment] all is one and one is all


Knowing how to react [at the moment] is knowing what is [change]

Do not react for the sake of reacting, instead, react wholeheartedly

Look at the complete picture [at the moment] and know your role and position


Captu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take the necessary actions

Do things well with completeness and thoughtfulness

Do not beg for perfection

Every participation is [at the moment]


Do not pursue the understanding of [at the moment]

Do not look for [at the moment] when you are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is to be self-aware

[At the moment] is to have self-dialogues with your feelings



Everything [at the moment] 


[I] do not exist [at the moment]

The truth [at the moment] is when I am that matter at the moment

Everything [at the moment] is me, and I am everything [at the moment]


Beholding [looseness], beholding [serenity], beholding [emptiness], observing the changes

Without urge for attaining any types of result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re all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is but eternity

Eternity is [at the moment]


[At the moment] recognize the results and go understand the cause

Doing the right actions [at the moment] will chang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t the moment] [I] am now the real I

[I] am but Wuiji [at the moment].







我們去參加會議、活動時,我們是否真的在那裡?也就是說,你的心思有在嗎?你有「心」在那裡嗎?我們是否專注於手邊的任務,在場的人,周遭的環境?我們是否知道在那個時刻的自身感受?我們的耳朵是否敞開聽取他人的意見?我們的眼睛是否專注於眼下的任務?我們的思想是否能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的觀察整件事件?還是我們總是在追憶過去空想未來,反而忘記專注於現在?或者我們沉浸在對所有發生所產生的情緒,被自己的感受所蒙蔽,反而忘記了用圓滿的態度看待身邊所有的發生?

 


我們是否真的在於此刻?我們是否真的活在當下?


我經常聽到人們說著「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從未真正理解「當下」的含義。直到十多年前一次練功的途中,我突然對「當下」有了一種頓悟。當我全然沉浸在動作中,時間彷彿不復存在,只有專注於動作帶來的感覺,沒有思考,用對幾乎本能反應的動作流程引導著身體流動。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們所做的所有動作都只有在做的「當下」產生的專注和體會,才能得到對導引真正的理解;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學習、理解和感受。只有在當下,你才能學習和改變。只有在當下,我們才有勇氣創造改變。在那一次練習的結尾,我感受著頓悟帶來的光與成就感,哪怕那只是對於學會氣機導引踏出的第一步。


以下是我在過去20年的學習中,關於學習「當下」的部分心得摘要。我盡可能以不加修飾的幾則短語形式呈現對於「當下」的心得。希望能藉由記錄自己體會,激勵那些同樣走在覺醒之路的人。然而,單靠有限的文字無法表達完整,唯有透過不斷參與、執行、感覺和學習,才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不斷精進。


 

覺察當下


「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過去,未來就在「當下」

就在那一刻覺察、自覺

就在那刻以平常心覺知

就在那刻保持「圓滿」之心而去應變



當下覺察


「當下」沒有過去未來

過去未來都在「當下」


 

「當下」想法像雲飄過去

身是「過去」,心是「當下」

空間是「當下」

「當下」覺察我在哪理



活在當下

 

每個當下坦然去享受、去經歷


在當下圓滿行動、演進

掌握時機就是把握當下  

時間不重要而是把握「時機」難得可貴


可以變和改就在當下

活在當下,就是覺察自己怎麼活著

當下才有活著

活著就是當下


當下就是「思想」+「行動」


當下沒有時間,每個點跟大自然合起來


當下應事才懂變化

不要應付了事

當下看整體,了解我的角色,


把握機會,行動

把事情做好,做「圓滿」

不求讚美

每個參與是當下


當下不執著與當下


當下覺知; 覺受對話


當下是一切


當下不是自己

當下的真相我就是那事

一切是我,我是一切


守「鬆」守「靜」守「空(虛)」  而觀察變化

不急著要成果

過去現在未來 = 當下

當下是永恆

永恆的當下


就是認同「果」而理解「因」

當下做對的事會改變過去未來


當下的我是「無極」



/



【 專欄五  股海人生逍遙遊 】   

​二與不二  虛還不虛


蔡育展




人工智能近期熱到發燙,帶來許多想像與希望。人類透過資料、模型,進行訓練、推理,想要模擬人類智能。但是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複製出人類大腦就能夠創造出擬人的智能嗎?


 

人類透過體驗、感覺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並且回過頭來形塑內在精神世界,然後以精神世界為基礎,再回過頭來體驗、感覺物質世界。是一個內外交互影響,無形有形交互作用。思維模式透過感知情緒去體驗物質,體驗物質之後回過頭來豐富擴大我們的資料庫,讓思維模式更活潑更多元,而非重複固定模式。一般容易把精化氣 /氣化神/神還虛當成一個高遠的神祕殿堂,其實這過程就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不用一直貶低自己程度差維度低,過度高推勝境。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子思沒在唬爛你


再回到上次手錶的例子,百達翡麗怎麼從手錶變成精緻極致的思維,浸淫日久讓自己氣質上就展現出精緻?透過手的觸感、眼的視覺,耳朵聽覺,有感也有覺。感是神經傳導把手、眼、耳的訊號傳到大腦,內分泌以感覺、情緒增強這種訊號的辨認與轉化,整體運作後賦予意義形成記憶經驗。這一整組的反應讓我們可以體驗感受精緻,而不是文字上的理解。體驗之後精緻這個思維模式,再透過神經傳導,產生身語意表達精緻,伴隨一種感覺情緒重現當時自己對於精緻的體驗。內外交互的影響,以文字簡短描述,大概是這樣一個過程。真要類比,可以說這就是一個精化氣/氣化神,神導意氣、以氣運身的過程,整個過程是同時發生,無法分段。真要分段是著重層面不同,沒辦法說我就只要煉精化氣,而不對神造成影響。


類似模式除了手錶,生活、生命層面的點點滴滴,每一個體驗能不能都有同樣的過程?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當五感與外境交互作用的那一刻,整個過程就開始了。不需要是內功高手,一甲子修行也能開啟這個過程。當然用功日久時,觸及的層面、維度、多樣性比初學者豐富太多,但是要進這個門的能力本自具足。造端乎夫婦,也能達乎天地。


感覺、體驗是會上癮的,愈強烈的情緒、體驗,會讓人愈想持續重現當時的那種情境、感覺。體驗過後不只是自己成為精緻,還會想一直追求、重現那種精緻。買了一個錶後來就挖了一個坑,愈看愈喜歡,收集的慾望開始了,開始了有時就會偏離原本是要體驗的這個基礎。往某一個方向開始偏移時,機械錶是錶是工藝的展現,APPLE WATCH就是俗人在用的工業化產品,意念上產生了雅、俗的區分。小孩子看到卡通錶可以驚喜興奮很長一段時間,以精緻對比通俗,產生二分法後,還能不能回到孩子般的赤子之心,限量錶沒買到會不會不爽?二與不二,二是煩惱的根源,雅、俗本就不同,這不同不造成煩惱時,這不同就是一個事實,如實感知就好。二與不二,虛與不虛?同?不同?一串問號搞人呢!回到體驗上而非理解文字,會更有趣。


/



【 專欄六  導引采風錄 】   

朝向「柔以成勢,力藏於虛」的楊慧敏 


​黃坤瑛






楊慧敏很少在電子報寫文章,但2023年12月一篇〈柔以成勢,力藏於虛〉,將張老師的上課重點整理得條理清楚且明白易懂。她說有天在雪山坑,張老師特別提醒她要朝這個境界精進,下山後幾週老師也都在講這個心法,她特別有感,才著手彙整。



開發身體潛能的功法

 

民國90年,因為看到張老師的著作《新身體空間》及中國時報專欄報導,深受張老師對「身心靈」系統整合的原理及意境吸引,開始參與學習。那時她才30歲,還很年輕健康,不像多數學員是因健康問題才來學習。之前她也學過韻律、瑜珈、太極等,但都無疾而終,唯有氣機導引持續至今超過20年!


楊慧敏說其實她從小就身體笨拙,當她告訴家人要開始當入門班教練時,家人還覺得難以置信!剛開始學習時,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覺得身體很舒服;經過一段時間,她發現身體居然變聰明了!以前沒運動細胞,身體協調及反應極差,練功久了,無形中慢慢開發她的身體潛能,或可說是「回復身體本有的原廠設定」。



上台帶練,自我磨鍊


自小就對站在台前不是很有信心,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下課後,張老師突然要她下周開始帶練動作,她覺得不可思議。持續帶練一陣子後,加上後來當教練,無形中磨練她的基本功法及表達能力。她笑說她不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回家也不太有時間練功,以前她不太喜歡做「大鵬展翅」或「旋臂轉脊」那種要蹲很低的引體功法,但為了上台帶練及講解,她開始要求自己把基本功做確實,也反覆揣摩如何表達,好讓入門班學員可以理解。她很感謝張老師成立教練平台,受惠最多的是當教練的自己!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醫家族


除了上班,楊慧敏有很多時間在會館,她參加了種子班、也擔任種子班助教和入門班教練,每月還有一次香道課及治療課,生活與東醫家族密切相關。她說會持續至今,因為覺得在這裏可以學到很多,另外又有一群可以互相學習成長,志同道合的同學,讓自己在滾動中學習成長。她說,外面雖有不少關於香道、茶道、治療等相關課程,但我們何其有幸,在這個平台就可以跟張老師學習到開發五感的不同課程,而且張老師的教學比較注重「道」的哲學層次,而不只是在「術」的技巧層次。


她現在每天睡前都會點香,藉品香沉澱自己,訓練鼻根,享受屬於自己的空間及當下。以前她也沒特別喝茶,因張老師的引導而開始接觸茶道,開發舌根,也愛上喝茶,體會何謂真正的「格物致知」——我們在喝茶,不在被茶喝;真正在修鍊的是喚醒五感的覺知,那些茶具或儀軌都只是道具或方法而已,不要被物所役!


 

提高境界,還我本來面目


不知道是因為年紀到了,還是上課久了維度無形提升,楊慧敏說以前不管對身體或心法的覺知都比較無感,現在愈來愈有體悟,感覺比較不會因小事執著或深陷困擾,如無極功法般,人生很多問題,只要空間打開,轉一下就化開了!另外身體會記得曾經歷過的動作及感覺。她形容現在做無極功法,朝著不要想,跳脫用識去做動作時,真的逐漸感受到整個人全然的投入及喜悅!


楊慧敏對入門班學員的建議是要練好基本功法,練入「螺旋、延伸、開闔、絞轉;靜心、旋轉、壓縮、共振」八大原理及「輕、鬆、綿、透、虛、定」六字真言。種子班的學員重點要提升境的層次,如同張老師最近一直在強調「道的周天運轉」,我們要「練人、練心,練大腦」,從「百日築基」開始,她自我期許希望那天能修鍊到「道法自然」、「還我本來面目」的境界,回到那個原廠設定最真實的自己!





採訪後記


楊慧敏說張老師常說她像「種田人」,雖然她家有田,卻很少下田耕種,但她無形中自然散發那「種田人」樸實的樣子!自主練習時看她帶練無極,動作是那麼自然及舒服的感覺!為了這次採訪,我特別去上她入門班的課旁聽,她說她兩個入門班的內容不太相同,每次上課,雖有預設主題,也會因學員當天狀況不同有所調整,如同張老師上不同種子班的課,也會因學員程度或互動,上課內容有所不同!我很幸運能因為採訪而認識會館許多同學,楊慧敏是我們那班的助教,我早就想更深入地認識她,這次終於如願了!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東醫氣機導引第216期電子報 / 新文明的起點

 【 編輯小語 】   

新文明的起點


編輯部






農曆新年前,張老師對東醫家族全體成員公佈了「道的周天運轉圖」。一個多月來,種子班的課程就圍繞著這張圖表,從各個角度進行深刻的辨析,並且用動作演示各自對討論內容理解的程度。


早在二十幾年前,張老師出版《身體自覺》一書時就說:「這是新文明的開始」。當時的社會評價咸認為,這個說法「跨距太大了」。平心說,包括我們很多同學也是這麼想的。現在,二十幾年的課程內容扎扎實實地在我們身上複製出來了,用「道的周天運轉圖」檢視這段漫長的學習歷程,再想想當年張老師誇下的豪語,我們是打從心底嘆服,同時也深自惕勵,唯恐不夠努力,跟不上團隊腳步,錯失這次應該屬於全人類的文明探索、醞釀、開創期。


當然,未能一起經歷這個不斷自問自考的過程,無法分辨長久在「識性最貪」的運作模式下,錯把識性當覺性,而且一向自視甚高的同學,可能一樣會覺得這個說法「跨距太大了」!那也只能說,緣分如此,大家各自安生吧!


就像,本期電子報傅冶中的〈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提及,威爾遜多年前曾寫過一本《一致性的知識》,討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工智能,文學、哲學、藝術和宗教的大一統理論。這不就是當今人類社會最要急迫解決的困境嗎?問題是,如何能讓這些學科產生一致性?


答案,就在「道的周天運轉」裡面!從個人到整個大宇宙,涵括各大宗教的教義,卻彌補了各大宗教進入末法時期,教義不再有具有真實力量的缺憾。


AI時代鋪天蓋地而來,人類如何因應?最古老、最平實的東西,往往就得靠祂來旋轉乾坤。而「道的周天運轉」不是天外飛來的救贖,它就在你我每個人身上,只看你願不願打開自設的符咒,讓祂醒來!


在《身體自覺》書中,張老師也說,身體自覺之後,「人人都是彌勒佛」!彌勒佛是即將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未來佛。只要你相信,也願意確實篤行,你就是參與孵育人類新文明的彌勒佛!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練功筆記・之一  】   

從「覺醒」到「覺悟」


林鈴宜





練功是「覺醒」到「覺悟」的過程


人擁有識性與覺性。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大腦發展出強大的識性,一千億個腦細胞形成錯綜複雜的網路系統,對眼耳鼻舌身接收的訊息進行比對判讀,形成記憶與認知,主導人的一生;識性也讓人站上食物鏈的頂端,改變了世界。覺性存在全身所有的細胞中,可以感知所有,與一切和諧共存。識性強,覺性就弱,要開發覺性,得從身體自覺下手。從百日築基開始,到練精化氣,練炁化神,再到練神還虛,這一段是「覺醒」的過程;練虛合道到道法自然是「覺悟」的過程。



「不想」才能「覺」


下丹田練鬆,中丹田練靜,上丹田練空。空不是沒有,空是不想。人從小到大,大腦藉著眼耳鼻舌身五個窗口跟外界互動連結,早已不知累積了多少資料,這些儲存在大腦皮質裡的各個資料庫,形成人對萬物的認知與價值觀,也困住了人,使人無法跳脫既有的邏輯思維,與更廣大的未知連結。你沒辦法把這些寫進大腦裡的東西拿掉,你只能不去用它,就是「不想」;從眼耳鼻舌身五個窗口進來的訊息,要進行大腦資料庫的比對判讀前,不想,久了大腦慢慢就不會去「那樣想」了,才有機會變成「這樣想」。「那樣想」是「識」,停止原來那套「識」的系統運作,「覺」就會出來,「覺」是感受,感同身受。大腦「識」了就有對立,分美醜、善惡、好壞、對錯,遠離真相;只有在「覺」的狀態下,人才能真正看見、聽見、聞到、吃到、觸摸到,像面鏡子只是反映當下的一切。


生活中練「不想」


所以「不想」很重要,除了練功不要想,日常生活中也要進行不要想的訓練。在每個發生的當下,也許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事件,抓住那個看見聽見的當下,自己的情緒快要被挑起(被自己的大腦)的瞬間,喊「停」告訴自己「不想」,通常那個瞬間就會過了,情緒沒有出來,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情緒是因大腦對焦所見所聞而「想了」的產物,這個過程很快,不能等情緒出現了,再來不想,那根本停不了,念頭會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這需要敏銳的覺察,練功時專注的訓練,使人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敏感。人是自己把自己想成那樣的,遇到這就那樣想,久了變慣性,就形成執著。


 

「情緒」是看見自己的工具


每一種情緒發生的當下,其實都在告訴自己「我是誰」。抓住那個當下問自己「我怎麼了」、「為什麼我會這樣」,你會穿越自己的識性,到達深處的人性,看見它。在識性裡,因為有好壞的分別,所以那些所謂「壞」的人性就被隱藏起來,見不得人;甚至用一套漂亮的說詞扭曲它,人因此離自己越來越遠。在覺性裡人性是自然的存在,不分好壞,該怎樣就怎樣,所以能夠「欲無欲」,滿足基本的需求就好,不會無止境的追逐。所以覺察的功夫,不管在練功或生活中,感覺自己的感覺,非常重要。越知道自己是誰,就越能跨越識性的綑綁,覺性越強。


造化


覺性強了之後要幹嘛?識性就能為覺性所用,讓一切圓滿。人修到眼耳鼻舌身意的覺性出來,莫那識與阿賴耶識自然就會跟著改變,變成平等性智與大圓鏡智,此時人就可以拿到造化,也能給予造化,不管什麼事什麼人到他面前來,都會圓滿;他的所作所為會讓一切圓滿。




/



【 練功筆記・之二  】   

我如是聞道


鄭雅靜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2023年舊曆歲末之際,張老師為大家總結26年來氣機導引的修學範疇。希望學員帶著身體經歷了二十多年學習,不只要理解多年來的學習重點,更須養成身體的本能反應,不要成為大腦的庫存知識。


《金剛經》以「如是我聞」作為起始,指如同我看,如同我說。「我」是誰?你看見怎樣的你,就是我。如此,你所見一切為何?你又如何看見一切?所以,一個人的看見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的程度,感覺的作用力就是自己的境界。


人身難得,我們藉此百年肉體之身來深入探討一切從何而來,一切又為何而在?這是既超越,又同時存在的人生修煉歷程。所謂「格物致知」是指研究性的方法,致知在格物。一個人的學習必須寫入自己的人格,去「做」就是取道、合道,透過各種鍛鍊將物質虛化到它的道;再返回它原來的道,就是造化,人在道的虛空中存在。而「還虛」必須用靈性,超越四維時間之上,再取得更高的造化。


「覺者心中無神佛」。希望明年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佛,即清靜法地。此處講的「佛」不是指宗教訴求的佛概念,而是希望大家更突破,更超越自己的境界維度,也創造更有能量的自己。



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古人知道民以食為天,吃飽就有精神、身體有力氣,卻缺乏人體解剖學的實作,雖知道能量化生的過程就是氣化的作用,但不理解葡萄糖的發酵過程會產生能量。中國人將人視為小宇宙,統歸入大宇宙之中,大宇宙與小宇宙彼此存在互通的影響。氣是能量,也是空間的概念,存在人體小宇宙,主宰各種生理機能運作。道家身體修鍊的思想體系,主要紀錄在道教的《道藏》裡,囊括了先人活在精神與肉體之間累世的經驗傳承,這個思想體系,主要涵蓋六個階段: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炁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和道法自然。


不同時代的人會用不同方式去理解身體,歸納成結論,道家的修煉體系終究累積成《道藏》,為人類留下偉大的思想結晶和文化遺產。未來的人工智慧當道之際,人類的識性發展會率先失去覺性。氣機導引是人類對抗科技文明的底蘊,根植在中國文化的道家思想體系,從哲學形而上的思維,下放到身體形而下的運作。除運用《引體篇》、《內臟篇》功法作為道的生命運轉方法,「無極功」旨在從肢體動作覺察的昇華,在識性、覺性中認識自己,管制外境的五感(眼耳鼻舌身),最後重新整合成全覺能。


譬如,功法的起式是啟動覺性,收式是六根的覺性各回歸其位。一切有為法都是當下本心,如果未能經過淬煉,無疑僅止於空談。人心到道心之間是心的演化過程,必須從「識」醒來,「覺」才會產生,道心就是從「識」到「覺」的超越。


簡言之,「百日築基」,主要是鍛鍊肉身,鍛鍊體神經系統。「練精化氣」,內視到五臟的作用力,鍛鍊內分泌系統。練氣(炁)化神,練外氣轉成內氣,化成炁。去除大腦之「識」的關礙,啟蒙五感的覺性。「練神還虛」,內視自己的作用力,將五感的覺受精練到極致的精神層面虛中方得造化。五感在虛中,得到造化後再回到虛無中來,叫做「練虛合道」。「道法自然」分別有不同境界的超越,佛、無為與大道。最後,修煉到空。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


氣功不是特異功能,也不是玄學,是指氣的功能運作,而每個人都具備了氣的功能性。張老師賦予氣功的定義是:「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這套道的生命運轉,「格物致知」格的是人。道的周天循環就是練人、練心、練大腦的生命歷程。最後,人心修煉成道心,回到人間再修煉。六根的覺性從轉識成智、成所作智不斷往上提升維度,每個人的機緣和境界也會因無為法而有所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一/體證道德經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文稿彙整/李明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者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這裡把「名」、「身」、「貨」三者做比較,希望你醒過來。貨是一切的物質跟利益,身是欲望的源頭。身體裡面隱藏一個不容易看見的欲望邏輯,人就是在自己的身體上被這個欲望邏輯擺佈而無以自拔,老子才拿來跟名與貨做比較。


「名與身孰親?」名是讚美、尊嚴,但它不是你自己。身體來自你自己,它一定跟你比較近。假如有人讚美你好棒、好厲害,請問是害你還是愛你?你並不會因為受到讚美而功力增加,或者有什麼好處。如果你相信他說的,只會更驕傲。真人不說違背事實跟違背內心的話;隨便一句「你好棒」,這是不負責任的話。老子沒有罵這種人,但是他希望你能做真人。


老子用一句話、一種比較排序讓你思考:「身與貨孰多?」「我」是有限的,身體是有盡的,所以貨比較多。「得與亡孰病?」「病」是不幸之事,「孰病」是問你「得」與「亡」兩者,哪個才是人生的不幸?「得」的時候,不會永遠都在「得」,一定有失去的一天;失去了,一無所有了,只要能擁有一點點,就讓人心滿意足。所以,得與失,孰幸孰不幸呢?


「是故甚愛必大費」,「甚」就是太大了;「愛」是身體裡面隱藏的欲望邏輯。有巨大欲望的人必大費周章,耗費自己的青春歲月,生活一定很累。老子厲害的地方,就是講的都是真相,你只要照著他講的去檢視自己就好,不用去讀一大堆不是講真相的書。


「多藏必厚亡」,得就是多藏,你藏再多也帶不走。不少有錢人死後因子孫爭奪遺產,遲遲不能下葬。因為你的多藏,連子孫都大費周章去滿足他們的欲望,甚而互相殘殺。所以厚亡不是厚葬,而是死得很重;擁有越多,損失越是慘重。無法揮揮衣袖、了無遺憾地走掉。


老子最後做了結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了解道的「一」,才能知足。一生二,二就是陰陽,陰陽透過欲望來結合,就叫和氣,和陰陽兩氣。二一定會生三,會有一種和氣來結合兩者,使之生生不息。這是說「貨」會永遠推陳出新,讓你滿足不了。只要分隔了彼此、分敵我、分好壞、分善惡,這就是二元對立,整體論叫一。只有在一裡面,不從當中切割出來,我等於你、我等於大家,我才能知足。我即一切,一切即我,這叫歸一論。


你不在一裡面,就不要講知足,因為你在讚美別人的時候,其實期望他人給你更多;在給人的時候,其實另有目的。你懷抱怎樣的欲望,天地是不理的。把這些弄清楚,不要再分了,都在眾生身上,就可以活得很輕鬆、很樸實,不會跟別人衝突,不會「甚愛必大費」。


「萬物負陰而抱陽」,因為人必有陰陽,只要你活著,處在對立的狀態,就沒有知足這種事。滿足不是知足,「我吃飽了、滿足了。」這跟知足無關。你走了很遠的路,終於吃到知名的冰淇淋,覺得好爽、好滿足。你以為這是知足?其實離得還很遠,無窮的追求從這裡才開始。


所以一定要歸一,沒有區別心,你才能夠停止下來。沒終點和起點的區別,你還跑什麼?目的地不見了,跟你原本所在的地方一樣,你要不要出門?這樣你才知道停止。止是一種本能的狀態,不是說:「我們要知止、要知足」就能做到。


心存在看不見的狀態裡,不可說、摸不著、看不見,但是卻感受得到,你只要感受那顆心怎樣就好了,不要再把自己的心加上去。感受到對方的心就停止,停在那個「一」裡面就好,不要再把自己的心掏出來比較,因為他心就是你心。別人都在用心,但你不用,這樣你會活得很輕鬆,這叫「一致性」。


感覺在大腦,生氣是大腦感覺出來的一種狀態。生氣是內分泌短暫失調,產生身體變化,很快就過了。人不會永遠生氣,不要以為感覺是他的心,看見他生氣就以為他的心就是這樣。你應該從讓他生氣的事件看到他的心,知道他的心多寂寞、多無聊。把事情跟真正的心分離開來,這樣閱讀別人的心,才有智慧。


做任何事情的背後不要有目的,在那個事件上就「一」了,「一」才是力量,「一」的力量無限大。沒有目的,不是白做嗎?能量出去了,不是失去,而是兌現,因為「一」,你所做的都累積在那裡面,力量有多大?


天上一日,人間十年,天上一塊錢,等於人間貨幣一百億。只有在「一」裡,才能兌現天上貨幣。你把自己的青春、勞力、所有的一切用在「一」裡面,還是用在兌換裡面?把青春兌換成錢,錢兌換成麵包,吃下去變大便,最後你的青春等於大便。


在「一」裡面就完全不同,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一切做了,不管為誰做,只在那裡面就成就了。「一」是身、心、靈都在當下,不會心想心的,大腦想大腦的,身體做身體的,否則你在這裡統一不了,就一定會陷入名、身、貨的分歧。



/



【 專欄二/導引按蹻  】   

治療的境界


文稿彙整/高袖桐




人體是整體結構明白


學治療,骨頭跟肌肉是基礎,肌肉肌理要明白,骨頭206塊要記住,不斷的記住又忘記,不是只記哪一條肌肉,骨頭、肌肉結構正常性、理當性、形成本能,身體結構看到就會知道。



最高境界是讓人放鬆


脊椎病理性疼痛治療要從起始點,肌肉骨頭連接處入手;摸到骨頭、骨膜下的神經,觸及那個點,要有感覺在推哪裡,心裡很明白你要的目的。手法要熟練,肌肉的走向清楚,捏局部時可以清楚知道肌肉的連帶關係,不要怕沒效果而將病患按到痛,要按柔按鬆,要觀察他的表情,關心他的狀況,不是越痛越好,還要注意指甲的修剪不要傷到病患的皮膚。幫人治療要用一條毛巾使人有安全感,肌膚感覺放鬆。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放鬆,放鬆甚麼病都好了。


 

頸椎的骨頭和神經


頸椎有七節,第七節突起叫大椎,頸椎第一節寰椎有一個環狀,樞椎有一個齒狀凸,兩旁橫突孔竅有椎靜脈、椎動脈在頸椎體兩側出來,脊髓神經是讓頸神經上去,三個斜角肌進入頭部,左右椎動脈由左右鎖骨下動脈分出來,走在頸椎左右橫突孔中上行入頭部,脊髓神經到腦幹下面延腦的部位,脊神經上去分兩岔,一條到腦神經,一條到顏面神經,顏面神經會麻也跟頸椎有關。



頸椎前兩節與肌肉的放鬆


寰椎跟樞椎的功能是頭部轉動的關鍵,可以旋轉90-140度的角度,頭部覺得不舒服、僵硬、落枕,只要調整這兩節就可以舒緩,還需要鬆開頭棘肌、頸棘肌、胸棘肌、頭夾肌、頸夾肌、胸半棘肌。


 

脊椎31對神經


頸椎有八對神經,大椎多一對,胸椎十二對神經,腰椎五對、薦椎五對、尾椎有一對神經,總共31對脊神經。手臂放下來的骨性標誌剛好是胸椎第12節的位置。



脊椎深層肌肉


脊椎背部肌肉最深層是多裂肌和旋轉肌,對於綁住脊柱、穩定、固定脊椎很重要,旋轉肌跟多裂肌是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多裂肌橫跨三節,旋轉肌則是兩節,所以脊椎可以做微微的旋轉。整脊就是在調整這兩節,喀喀的聲音就是這兩條肌肉及韌帶的聲音。



關鍵學習


最基本的問題是:1、斷症要精準;2、力量要到得了。練武就是練治療,托骨托得動,按得動、按得到,架勢要出得來,把書本忘記才能進入功夫真正的所在。


看一個人,聽他兩句就知道問題所在,內行的人你一坐下,他就一直在抓你的訊息,治療從此處開始,這才厲害。


做功德不需要捐錢,只要一出手就可以改變造化,摸他兩下就好了,不然就是給人家智慧,要在關鍵處學習,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垂直鬆開與順勢導引


在做脊椎整脊時一定要順勢而為,順著纖維的方向轉。


按摩有兩種,一種叫垂直鬆開,一種叫順勢導引;在按傷點的時候,如果身體僵硬、很緊、沒有受傷,就按到痛,有痛感;如果是受傷發炎,就按到痠痠的就夠了。



學在身體感覺


用感覺去了解你的脊椎,例如多裂肌挺起來的感覺,彎腰延伸時的感覺都是多裂肌。脊椎都是靠多裂肌拉伸。在身上去感覺比較重要,學到身體上,不要學在想法中,記憶中,學到的是身體細胞不是腦細胞。



骨盆


骨盆就是腰椎5節,髂骨嵴連著腰椎第4節橫突剛好跟髂骨嵴平行。張老師因為車禍受傷,傷到腰椎第四第五節,大腿透過髖關節擋住撞擊力;用力扭轉,直接受到重擊,形成標準的骨盆受傷,跟腰椎、膝蓋受傷。加上天生的椎管狹窄,椎管裡面的椎弓黃韌帶增生,加上上課練功過度,導致軟組織疲勞鈣化。如果練完功旁邊的軟組織有按摩放鬆,腰的軟組織液可以進來代謝,就只會疲勞但不會鈣化,所以要多做彎腰的動作,腰椎四、五節的營養就送得到,避免繼續鈣化增生。它是機能的問題,唯一的治療就是本體治療,不是開刀、吃藥,甚至按摩都屬借助外力,不是根本辦法,主要還是靠自己啟動治癒力,改變、創造身體環境的條件。骨盆的問題影響很大,骨盆、髖關節、膝蓋都是一體的,要一起思考。



膏肓疼痛


膏肓痛不是肌肉問題,是筋膜移動不順暢,產生筋膜的結節堆積在裡面,膏肓痛一定要做氣機導引深層的運動,因為肩胛骨移動不順,會拉扯棘下肌,棘下肌和前鋸肌摩擦,導致空間位移產生問題,會將訊息傳導給上層肌肉菱形肌而開始痙攣。


人的結構會有多種形態的動作,提肩胛肌和棘上肌變化產生糾結,筋膜位移產生膏肓疼痛,這不是單一問題,必須活動改變空間才會好轉,柔捏只會舒服,結構空間的改變才是身體治療的根本思維,觀念對才會好。



老祖宗的秘密——命門


髂骨棘跟腰椎第四節平行,腰椎第四五節為何躲在髂骨內,因為他們是最容易滑脫的兩個關節,所以藏在髂骨內保護,這是上帝的創作,整體結構的核心在此,往前推就是丹田,命門藏在丹田裡,腹式呼吸的主角,第四、五節的空間往前推就是肚臍,該處即丹田。老祖宗講丹田是指生命的核心,丹田有力,移動身體就很穩,煉丹就在此區域。與這個區域有關的都叫核心肌群,這是結構的核心,與做哪一個動作的核心肌群不一樣。例如要踢腿,核心肌群就不一樣了。是脊椎中最大,要承受身體重力的重要關節,活動量最大,所以兩片髂骨跟著在旁邊一直活動,不然腰椎容易滑脫,而且此處一活動,身體下半部結構全部一起動。


 

百病看髂骨


從站姿觀察骨盆的冠狀面、矢狀面、水平面,從骨盆的髂骨棘判斷患者的問題,如何調整骨盆是核心,骨盆一歪,頭、肩膀、頸椎、脊椎跟著歪;往上、往下、左右都會受到影響,百病看髂骨是有根據的。

 

結構學骨盆是核心,髂骨跟薦椎叫薦髂關節,薦髂關節是可動的,叫微動關節,是維持結構,不是做動作的。從尾椎的前面長強穴,向前連上會陰。會陰是女人的精髓,男人是攝護腺,是很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提會陰縮小腹,尾椎前頂通任督二脈。尾椎前頂、後頂,會動到第四節第五節的薦骨,這樣活動人才不會老化、缺氧、椎骨狹窄。那是練精化氣的核心,功法「托腎活腰」都是在調理骨盆前傾跟後傾。


為了讓骨盆運動,前面有腹直肌鞘,有六塊肌肉,有三條明顯的韌帶-從腹外斜肌連結來的,連到這裏由腱膜隔離。我們彎腰不是靠肌肉,否則那條肌肉會累死,要用肌腱的力量去彎,做激烈動作才有力,不會抽筋,這是結構學。要知道我們的生命,上帝已經用你的結構祝福你。



與自己好好相處才是治癒之道


恥骨可以按,常按對婦女健康很有幫助;最好直接捏內收大肌、內收肌群。內收肌群都連到骨盆、恥骨、恥骨聯合,都可以按,骨盆是一個世界,如果骨盆正,旁邊肌肉鬆,什麼腰椎間盤突出都會痊癒。當你沒辦法做正常動作時,只好用醫療的手段幫你解決問題,讓你恢復正常。你若有能力做正常動作,就要靠自己的能力,痛要忍,頂多痛到極限的時候吃一顆止痛藥,吃兩天不痛了,就可以重新開始努力,這樣才是正確的醫療觀念。張老師不去開刀不是逞英雄,因為他還可以挺起來,還可以繼續動,為什麼不靠自己動?如果開刀後可以蹲是正常,萬一開刀後不能蹲呢?一定要用這種邏輯學治療,學會跟自己相處,跟病理相處。生命也是一樣,根本不要有什麼侷限,不要被人家催眠,身體所有的感覺都是上帝創造你的條件,不要忽略身體的本能,要用本能去思考一切事情。骨盆的治療一定要在這個本能中才能治癒。



/



【 專欄三/心田集  】   

從皮相到空相的超越


文稿彙整/鄭雅靜





「百日築基」鍛鍊凡夫的肉體


大學博士班的修業年限通常是7年,氣機導引卻用15年每週一堂約3小時的課程帶著大家鍛鍊身體。現代的人俗務纏身,心猿意馬,大腦的識性深重,若要培養健全的體魄與意志力以為日後身心練養的扎根基礎,不得不用15年時間進行「百日築基」、「練精化氣」《引體篇》的功法訓練,有些動作外形看似與一般運動雷同,但身體的實質內涵和心法卻大不同。


「百日築基」旨在鍛鍊凡夫的肉體。身體基本上具備實質的肉體和體內的空間。


「引體篇」功法訓練通過螺旋、延伸、開闔、絞轉四大原理來解開肉體的僵緊與不安;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經由肉體的淬練深入內在空間的覺知,讓功法動作與身體的體神經細胞進行對話。將中國文化具體而扎實的寫入現代人的身體感受,留下曾經為身體努力過的自信,這是「百日築基」的具體成為,也是身體的成就。



身體為空所造


「百日築基」開始人生第一個修煉階段後,通過《引體篇》功法對肉體的操練,更熟練操控自己的身體後,藉《內臟篇》練外氣以蓄養體內五臟之氣,叫做「練精化氣」。此時,已歷十五個寒暑。十五年的練功火候讓人理解到身體是肉身存在的具象物質,感覺也提升到身體的感受、覺察,慢慢可以體會到身體空間,即是空相。


人體全身都充滿空間,身體有關節腔、腹腔、骨盆腔、腦顱腔等,細胞有細胞間質、細胞的架構空間及DNA螺旋的空間等,基本上身體可說是空間所結構、打造。


精的概念是身體的腎水,身體的精髓,也就是空間,也就是氣。所謂「精」者,氣之致也。練功是在身體空間透過不斷地鍛煉,藉外氣以練內氣,將氣凝煉到極致的狀態,使「精」化成體內的內分泌。



氣與炁


「百日築基」是通過引體功法的動作,將之落實在具象的肉體上,開啟探索身體內化到最微小空間——氣的存在。


氣可拆解成「气」與「米」。氣是古字,簡化為「气」,米是五穀的簡稱,兩者都來自天生地長之物。炁字是「无」與「灬」。古書用亡无或无替代無字,「灬」是火的變體字,在人體的作用力就是意識。《周易.繫辭》云「精氣為物」。「精」者,氣之致也。身體的精髓是氣,也是空間,精氣在人體產生了物理性及化學性作用。


按照中醫的理論,人有先天氣與後天氣之別。先天之氣來自父精母血的遺傳,主宰了一個人的外形特徵、發育、個性及遺傳等,指臟腑組織的運動功能,如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人體位於不同部位之氣,也因為不同的來源與功能而會有不同名稱,如元氣、營氣、衛氣、宗氣等等。


後天氣涵蓋外氣和內氣。外氣指人體通過口、鼻吸收天地的能量,天生地長的五穀精微,即食物、空氣、水從外在環境進入人體後,經由意識作用所產生的作用力,如氣血的循環即歸屬現代內分泌學,人體吸收營養會轉化產生ATP能量以滋養人體。


內氣係由外氣所轉化。食物、空氣、水通過口鼻進入後,需要被人體器官進行消化分解為葡萄糖、氨基酸、水、甘油、氧氣等單分子後,小腸毛細血管或毛細淋巴管所吸收(仍屬外氣)。再由肝臟轉化成肝醣型式儲存或直接經氧化作用而產生能量,至此才形成內氣,譬如,1分子的葡萄糖經有氧呼吸可生產38個ATP以供應人體的臟腑、肢體、腦部的活動運作。


 

從皮相到空相的超越


經歷「百日築基」《引體篇》後,從肉體的精準操控,身體覺知的感受漸漸會超越肉體的皮相,看到新的身體空間。從看見肉體的「有」到看見身體空間的「無」的作用力,發現具象的肉體卻有著潤物細膩到覺受,感覺自己的感覺,覺察到身體之內有著存在與不存在的共同性,即是空相。這已經是身體的成就造化。


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提到,一切物質和能量有著既是波動又是粒子的現象。譬如人體消化腺的醣需轉化成葡萄糖才能為人體吸收,葡萄糖經過身體的發酵、氧化等作用會產生ATP,也會產生自由基、二氧化碳、乳酸等副產品,這種運作就是作用力,叫做「波動」,也是氣化的過程。


五穀精微的原型可能是方糖、乳糖,經口鼻進入身體的機制轉化形成葡萄糖,叫做波包。波動是種作用力,有其燃燒的意義。「練精化氣」是把物質精鍊、醇化到精微的狀態,如乳糖轉化形成ATP、葡萄糖等波包,整體過程中相關內臟等腺體的運作及傳鍊過程。



「練精化氣」,訓練對內的纏綿


「練精化氣」指練外氣來精鍊內氣,與身體的內在展開深度的對話,訓練一種對內的纏綿,使身體的空間達到極致作用,將氣凝煉到極致之「炁」,身體結丹後再氣化,以行周天運轉。但練「精」轉化為內分泌的作用過程,必須對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的五臟傳鍊運作有所理解。

人體的五臟蘊藏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傳鍊、相生相剋的機制,也包括特定臟腑對應到身體的經脈或情緒作用,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意義。譬如,肝、心、脾、肺、腎反映了情緒的怒、恨、怨、惱、煩;怒來自肝的功能影響,喜恨來由心臟的作用,憂思源自脾胃的糾結或痙攣,急躁深受肺臟的呼吸影響,而驚恐、驚嚇或煩惱等與腎臟的功能作用有關。


除此,人體的內分泌變化與自律神經的作用密切關聯,如果自律神經的運作良好,內分泌系統就不容易失調,連帶也會造成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的影響。五臟不僅相關五行,也與肉身有著彼此對應的關係,如肝主精、心主脈、脾胃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等。


《內臟篇》功法在鍛鍊五臟功能的作用,藉此蓄養五臟的內氣,套用現代醫學詞彙即是內分泌,來達到五臟和人體內在機體的養護關係,產生氣機作用。功法訓練包括:練精以養肝氣;深度流汗代謝以養肺氣;放鬆肌肉來舒緩脾胃的緊張,蓄積氣機;藉由身體深度的重力以養足腎氣等。所以,「練精化氣」進入人心的對應。



/



【 專欄四/股海人生逍遙遊  】   

玩物養志 以氣化質


蔡育展




百達翡麗戴在手上是什麼感覺?有了感覺之後要有什麼作用?對於精緻工藝、精品的追求有時招來炫富、玩物喪志的評論。既然心外實無一物,是不是追求這些物質只是一個慾望膨脹呢?先來做個夢試試看。


想像一下手上戴著一只百達翡麗Calatrava,細細地把玩著。手摸著錶從錶面配置、作工,細部的顏色、指針、數值等等配置,把玩著心中不禁讚歎工匠的手藝怎麼可以做到將細緻藏在粗曠的錶面下!翻到背面,看著機芯由各種大大小小齒輪,交錯縱橫,交互運作下推動著指針。反覆地把玩機械錶上的兩地時間、報時功能。一個扁平極為有限的空間中,需要什麼樣的細膩心思、設計、工藝,才能完成這樣複雜的機芯!把玩過程中會有一道一道驚喜與感嘆。靜下心來,細細地聽著、感覺機芯推動指針的那種震動、那種滴答聲,連結著剛剛的觸感、視覺感,在一系列情感升起時,你會沉浸在精緻、極致中的一種時間感。這時候精緻、細緻不是名詞,不是文字理解,你就在那裡面。腕錶透過觸感、視覺、聽覺,以情感的方式,在你身上留下了精緻、細緻的印記,留下了一種覺。有形的物質,透過身體感知引發一系列情緒,在留下的印記中我們產生了覺,也激發了一種思維模式。


把玩日久,長期沉浸在精緻、極致的印記、覺當中,長期薰習這種思維模式會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一個人會在舉手投足,應對進退,人事交錯之間,把精緻、極致,很自然地展現出來,這四個字不再是文字,已經是自己的一部分。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應對模式,其實已經大概可以知道平常他是處在什麼樣的物質環境,或是有什麼樣的情感、心理產生什麼樣的印記、覺,可以稱之為氣質。一個人在物質、感官中擷取了哪些特質,產生什麼情感,在身心上留下什麼,最後在人事物的應對中展現這些質。氣原本是無形無象的東西,但是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則是清楚可見。其實這過程也是精化氣、氣化神的過程。有形物質,透過五感、情緒,轉化為印記、轉化為思維模式。入到神處成為身心運作的底層模式,當外境新的刺激進入,便會以這種運作模式,大腦轉化外境賦予意義,透過腦下垂體、脊髓,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轉為身心的作用,也就是身語意。這是一個精、氣、神的過程,也是一個以心神行氣、以氣運身的過程。它並不高遠,發生在五感與外界交互作用的時時刻刻,在每一個經歷當中。


當然有人拿到百達翡麗、朗格,覺的不是精緻、極致,是一種身分地位,是一種增值,或是其他感知都有可能。發生當下只要有所覺知,知道自己對於哪一種感覺「入」得特別深,那就是自己深層心識、運作模式上的一種慣性需求。只感知到精緻極致,會忽略一個錶就要花上幾百萬,錢從哪邊來?只看到手上戴著一輛麥巴赫,無法享受一種精緻感。如何在不同的思維、慣性模式中自在切換體驗,甚至超越,就是另一層功夫了。玩物養神,以氣化質,這過程發生在生命中的每一個外境與五感的互動中,發生在每一個體驗當下,就在這個當下。每個人處境不同,如果手上沒有一輛麥巴赫,在生命中來到自己眼前的許多體驗,你能不能選擇要在自己身上留下什麼?



/



【 專欄五/山腳下的蘆葦  】   

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


傅冶中




在2021年末疫情嚴重的時候,我在紐約時報上讀到了生物學家威爾遜 (EO Wilson) 過世的長篇紀念文章,當時感覺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一次聽到威爾遜的名字,是幾年前聽到我兒子說要去聽威爾遜的演講。威爾遜曾經在哈佛教過46年生物學,當時已經退休十幾年,年輕人卻對他趨之若鶩,當天演講爆滿,兒子只好敗興而歸。出於好奇心,我去讀了幾本他的著作,成為他的粉絲。


威爾遜最有名的,可能是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他研究的結論很簡單,就是人類必須讓出半個地球,讓生物大滅絕的速度減緩下來。他的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主張,成為當今生態學領域的主流意見,這是他最有名的貢獻,但這可能不是他主要的學術貢獻。

 


他在生物學上至少有三個貢獻:


1. 他首次提出並且分離出昆蟲用來溝通所分泌的化學物質,昆蟲可以藉由分泌不同的化學物質,做簡單的溝通。


2. 創立島嶼生物地理學。他做實驗並建立數學模型,用來預測一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這個島嶼不一定是一個真的島嶼,被幾條公路切割的地,對某些動植物來說,也可以算是一個島嶼,因為他們很難穿越馬路。我們去黃石公園玩的路上,看過一些高架橋,兩側並沒有公路痕跡,應該就是給動物通行的橋樑。


3. 創立社會生物學,他原本是螞蟻學家,螞蟻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其實哺乳類動物也有很多社會性行為,有些行為是後天教育的,但有一些行為是天生的。


因為他創立了三門相當重要的學科,有人認為他應該可以得三個諾貝爾獎,但是諾奬是給醫學、生理學獎,他研究的範圍太廣,超出了人類醫學的範圍。他曾寫過一本《一致性的知識》,討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工智能,文學、哲學、藝術和宗教的大一統理論,如何能讓這些學科產生一致性?這本老書以現在來看,一點都不過時。


威爾遜成為一名螞蟻學家,是一個偶然的原因,因為他的右眼失明,他獨眼的視力比較適合看近物,於是選擇做螞蟻學者。在他7歲時,父母離婚,把他放在一個朋友家住,他一個人去海邊釣魚,不小心讓魚鈎鈎到右眼,因為沒有人照顧,幾個月沒有看醫生,右眼因此失明。他很小的時候就立志要做生物學家,但不知道要專注研究哪一種生物,因為視力的限制,就決定專攻螞蟻。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發現南美入侵物種火蟻的人,發現時只有13歲,這種火蟻在1940年代從美國南方以每年約8公里的速度向全國擴散,後來又擴散到亞洲,包括台灣和中國。


回到物種多樣性的話題,依據威爾遜的計算,就在我們可預見的幾代人之後,可能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都會滅絕。威爾遜估計,地球上肉眼可見的物種,約有九百萬種,其中有兩百萬種已被發現,但大部分不清楚其在自然界的功能。肉眼不可見的,例如細菌和真菌,大約有一萬億種(不包括病毒),無論可見或不可見的生物,這其中絕大部分在還沒有被人類發現的情況下就會從地球上消失。這麼多物種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從地球上消失,這其實是有相當大的風險的,也許我們人類需要這些物種,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威爾遜估計,如果我們保留15%的土地給大自然,我們大概可以保存25%的物種,如果我們保留50%的土地給大自然,我們大概可以保存90%的物種,這樣我們的後代子孫就有機會去研究這些物種,了解人和這些物種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了,這可能是我們留給後代子孫一份寶貴的資產。



/



【 專欄六/導引采風錄  】   

修習身體書法 -- 洪淑敏


黃坤瑛




最近張老師上課時,白板上「道的周天運轉」示意圖,從「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炁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道法自然」,整個上、中、下三丹田及無極功法、心法修煉重點提示的字,就是由洪淑敏教練所寫。她的字如其人,有條有理,清楚明白。


 

進醫院或道場?適其性的導引功法


之前她在國中任教,因長期授課講話,支氣管不好,動不動就感冒,常找耳鼻喉醫師報到,吃藥吃到心悸,醫師建議她要多運動。當時她姊姊在忠孝會館上課,建議她試試練習導引,那時正值千禧年,她才39歲,沒想到一試至今,也近二十五年了!


她發現這導引功法可以單獨一人修練,動作緩慢,很適合她,不像其他球類運動需要找伴才能進行。導引功法慢慢做,每次上課教練都會複習教過的功法,讓她可以透過反覆練習,累積身體記憶。那時還在上班,回家其實也沒時間練功,就上課時跟著教練一起做,沒想到一年之後,不再需要常換健保卡(當年健保卡蓋滿六格換卡,卡別有A、B、C…)。練功幾年後,有人問她為什麼要持續練功?她笑說要選擇進醫院,或進道場練功?答案不言而喻!



練導引功法,用身體寫書法


在學習導引之前,她學過書法。她形容導引跟書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會受當下不同心境的影響。她揣摩過書法家筆觸微妙的不同,這往往跟書法家的個性、經歷、情緒變化有關。顏真卿寫的〈祭姪文稿〉字跡時有塗抹,流露出亂世忠臣義士悲憤激昂的心情,是書法家精神和平時功力的自然流露。跟著張老師做同樣的動作,老師有他豐富的底蘊,而我們做出來的只是「死樣子」!練導引功法是用身體寫書法,需長期深入探索體悟。


 

多法門的學習,認識及超越自己


她提及初學時肢體非常僵硬,彎腰時手根本無法觸碰到地面,勤練攀足長筋一段時間後,身體鬆柔許多。所以要有耐性、恆心,讓身體調整至最佳狀態。記得學旋腕時,張老師說要轉到手心,剛開始做不到、無法體會,想起老師常說的一句話:練一萬遍,你就會知道了。從沒有感覺到有一點感覺,從有一點感覺慢慢就有體會。她記得大學時修過老子《道德經》,當時只是識性層次的了解。張老師從覺性層次切入,去體證老子《道德經》想要傳達「道法自然」的真理。從入門班、進階班,再到種子班,這是一段與自己身體對話、開發空間、喚醒覺性的過程,不必躁進,跟著做、跟上就對了。


50歲退休後,她的生活及學習以氣機導引為主,除了三堂種子班的課,她還擔任兩堂入門班的教練,另外還有香道及治療課。她說如果沒來學習氣機導引,或許現在她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退休者。有機緣聽了二十年幾年的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境界看人生各項課題,身體鬆了,心也開了!


五感的訓練,學習香道開啟另一個新視野,開發鼻子的覺性,聞香感受喜悅、幸福;學習品茶,喚醒舌根的覺性,生活除了練功,又多了不少法門可以調劑及轉換心情。學習治療,了解身體結構,當身心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因應處理。


 

教學相長,做就對了


她說當教練多了複習十八套功法的機會,重新研讀張老師的著作,分享自己練功的體悟,引導學員比較容易理解、掌握功法的關鍵。身體會有卡住的部位,轉個角度,空間出來就轉過去了;人生會有不同的困境讓自己卡關,我們不妨也轉個彎、換個角度、提高維度,不至於無路可走。



採訪後記:


之前沒上過洪淑敏的入門課程,這次為了採訪,特別跑去上她的課,發覺她真的是比學員還認真的教練,上課不僅充份利用白板,寫下練功重點,還用會館提供的功法字卡,把當天會練到的功法名稱,清清楚楚一字排開,上完課後還會將當天練功重點摘要分享給學員,當她的學生是三生修來的造化!